食品安全检验中心检测设备的规范使用与管理要诀
浏览次数:66发布日期:2025-11-22
食品安全检验中心检测设备是保障公众饮食健康的“前沿哨所”,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而这一切的基石,便是便是实验室中各类高精尖的检测设备。这些设备如同医生的“听诊器”和“手术刀”,其状态好坏直接决定了诊断结果的正确与否。因此,严格规范检测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是确保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科学、公正、有效的生命线。以下是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的重要注意事项。

一、启用之前:充分的准备与确认
1.环境是基础:精密仪器对运行环境有苛刻的要求。必须确保实验室环境符合标准,包括恒定的温度与湿度、洁净无尘、无震动干扰、无腐蚀性气体,以及稳定可靠的电源供应,必要时配备不间断电源以应对突发断电。良好的环境是设备稳定运行和延长寿命的首要前提。
2.培训是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利其器”更需“善其技”。任何操作人员在上机前必须接受全面、系统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开关机、软件操作、常规检测流程,更应涵盖异常情况判断、紧急情况处置以及日常维护保养要点。严禁未经培训或一知半解的人员独立操作设备。
3.校准与核查是准绳:设备在投入使用前、维修后或定期周期届满时,必须进行校准或性能核查。校准需由有资质的机构完成,以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性。日常使用中,则应使用标准物质或质控样进行期间核查,快速验证设备状态是否处于受控范围,从源头杜绝“带病工作”。
二、操作之中:严谨的执行与记录
1.严格遵守标准操作规程(SOP):每一台设备都应有其专属的、详细的标准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像遵守法律一样严格遵守SOP,从开机预热、样品前处理、上机检测到数据采集,每一步都不可随意省略或更改。任何凭经验的“小聪明”都可能引入无法追溯的误差。
2.注重样品与设备的“兼容性”:不同检测项目对样品有不同要求。例如,高盐分、高酸度的样品可能腐蚀进样管路;颗粒物可能堵塞精密部件。上机前务必确认样品性质与设备耐受性匹配,并做好必要的过滤、稀释等前处理,避免对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3.实时监控与原始记录:在检测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持警觉,密切关注设备运行参数是否稳定,及时发现微小波动。所有操作步骤、仪器条件、环境数据、异常现象及处理方式,都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在原始记录单上,确保检测过程的可追溯性。
三、使用之后:细致的维护与保管
1.清洁与保养:检测结束后,必须按照SOP对设备进行清洗和维护。特别是直接接触样品的部件,如色谱仪的进样针、流动相管路,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燃烧头等,必须清洗干净,防止残留物交叉污染或腐蚀设备。定期更换易损件和消耗品是预防性维护的核心。
2.规范的关机与存放:并非所有设备都可以简单断电。有些需要执行特定的关机程序以保护核心元件。设备长期不使用时,应按规定进行封存处理,并做好防尘、防潮措施。
3.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每一台设备都应建立从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校准、维修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档案。这份“健康档案”不仅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更是当检测结果出现争议时最有力的证据,也是评估设备性能趋势、规划更新的重要依据。
结语
食品安全检验中心检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每一位从业人员怀揣对科学的敬畏之心,将规范内化于习惯,将责任落实到行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每一份检测报告都经得起技术和法律的检验,真正筑牢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坚固防线,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